为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师培训
1.新教师培训
没有正式教学经历的新教师入职第一年,每学期最多只主讲一门课程,同时,每学期至少全程听一门不少于 48 学时的课程,并承担部分作业和期末试卷批阅、实验指导的工作。在听课结束后,上交所听课程的听课笔记,该课主讲教师对新教师作出听课评价意见(包括出勤率、态度、效果等),这两份文档共同构成对新教师是否完成听课任务的评定依据。
分管副经理对新教师是否完成听课作出评价结论。
新教师听课按主讲同等学时量课程计算教学工作量。
2.教师常规培训
每位教师,每四年至少参加两次在校外举办的教学研讨或培训会议。每次会议后,要在全院(或全系/部)范围内进行不少于 30分钟的培训成果交流。不按规定进行交流的,不予报销相关费用,不统计培训次数.
培训内容应是与自己主讲课程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内容,或学院安排参加的培训活动。
常规培训原则上在暑假或寒假进行。
在四年内未达到培训次数的教师,扣发三个月的绩效工资。
二、自我学习
3.教师开课前需研读至少五本教材
(1)教师正式上课之前,对所开课程应至少阅读五本与本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教材。如果因特殊原因,未能在首次开课前完成上述工作,则必须在学期开始后的三个月内完成。
具体包括:一本国外优秀教材(或其中文翻译本),至少一本国内研究型大学使用的教材,三本与本校培养目标基本一致的教材(其中一本为所开课程选用的教材)。
(2)撰写教材分析报告
对上述五本教材,撰写分析报告提交学院存档。
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比较上述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及优劣、叙述方式的差异及优劣、对同一问题/内容讲解的差异(差错)与你的结论、总体结论等。分析报告格式见本文件附录 1。
(3)对选用教材的使用建议
根据对比分析国内外教材,对如何使用所选用的教材,提出建议。
4.自学效果展示与交流
除阅读其他教材外,教师开课前或开课过程中,还应研读相关实验技术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制作课程 PPT。
前述自学成果一并上交学院存档,并在全院范围内公开展示。
PPT、实验方案上交电子文档,其他资料上交纸质文档。
未达到上述要求的教师,扣发一个月的绩效工资。
对完成效果特别好、并在教学中发挥显著作用的教师,给予一个月的绩效工资奖励。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
5.培养对象
鼓励青年教师或讲师以下职称的教师,积极到企业申报工程序列职称,获得教师、工程师双团队格。对本院教师在职获得国家承认的双师职称或称号的教师,给予三个月工资奖励。
四、教学研究
6.教学研究要求
每位教师必须对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教学方法和如何衔接新技术等教学内容进行研究。青年教师必须每次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
无故不参加的,将按未完成规定教学活动给予处罚。
每位教师在四年内必须至少提交一次校级及以上教学项目申请。
7.教学研究项目审核
教学研究项目申请应围绕本人或本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或措施应具有可实施性、可预期的积极效果,并将在项目结题前实际实施。否则,学院不向学校推荐或不给予结题审核。
8.教研成果应用
对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显著成效的,经学院认定,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标准另行公布。
五、科学研究
9.科学研究要求
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现阶段特别是科研服务于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对未承担过科学研究项目的教师,学院原则上不推荐申报高一级
职称。
10.发表较高等级论文
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论文应发表于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或学术会议。对低于核心期刊等级或发表于与本学科不相关期刊/会议的研究论文,学院不予认定。
六、教学激励
11.评教结果应用
按照学院颁布的《学生评教结果的运用》之规定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适当处罚。
七、执行
12.本办法各项涉及奖罚的数据认定由院办公室在每学期结束后个月内或下学期开学一周内提出初步意见,由分管副经理或经理助理认定,由经理批准并报学校相关部门执行。
13.本办法自 2018年 9月 1日开始试行,自 2019年 3月 1日开1始正式执行。
附录 1(教材研读报告,实际报告不含此行)
《XX课程》教材分析报告
姓名
一、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 1:名称,作者,原出版社及出版时间,中译本出版社及出版时间、页数
教材 2: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页数。
教材 3: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页数。
教材 4: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页数。
教材 5: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页数。
二、教材分析
1.教材 1分析
内容体系、优点、缺点、特色。
2.教材 2分析
内容体系、优点、缺点、特色。
3.教材 3分析
内容体系、优点、缺点、特色。
4.教材 4分析
内容体系、优点、缺点、特色。
5.教材 5分析
内容体系、优点、缺点、特色。
6.比较
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给出结论与建议。